登录 | 注册
中华杨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杨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已阅:24847 / 回复:64(楼主)

目     录

第一篇  序言  
  中原居民与洪桐迁民的故事
第二篇  名人传记
        杨氏碑文
第三篇  家训
第四篇  条例
第五篇  字辈排序
        自清代历次修谱执事人员名录
第六篇 杨氏世系表
后记
家世(略)
地图及方誌(略)
第一篇:序   言  
七修宗谱序(砀山)
修谱兴宗,传亦序世之据,人文历志之章,炎黄子孙繁衍迁徙变故,方志通考,彰忠敬烈或编年通史或断代年鉴,族典乃属根据。
吾砀邑杨氏实乃大宋杨令公之后,金沙滩赴宴替主殉难,人称忠烈大郎,后追赐忠孝王,延玉公之一脉也。
望族杨氏自晋襄公分封赐姓,绵绵分门几遍天下,历代多忠烈显赫之士,三十五世汉太尉杨震公四世公候,六十三世宋朝剌史赠太尉老令公一门卫国捐躯金沙,七十世南宋太付,同安郡王沂中公宿尉忠勇,抗金从驾,历二百余战,终不为奸,于秦桧所害,忿辞隐居我萧、砀杨河集之间,子孙繁衍世业耕读,仅七十世沂中公太付同安郡王之一脉,今已遍于我苏、鲁、豫、皖约七十余县境五千五百余村庄,八十万余人之众。
明万历杨氏八十七世‘化虹’公弹丸构祸,被忘加大逆,灭门遭殊,清咸丰年间,黄水漳决连连兵燹之乱。我河山解放后,又逢空前十年浩劫,今得贤幸存之杨氏宗谱一支一脉斑斑可考。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宣讲《杨家将》,杨氏世代忠贞,为保卫祖国显功伟绩有口皆碑,为彰忠义,刘兰芳女士倡议考证杨氏绍穆之相承,特七修宗谱是为序。
         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第一届毕业生 98世孙 以玺 字 国珍 拜选1984.8.15.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29:18)   回复此贴
  回复: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第 1 楼

自修宗谱序(砀山)
国有国史,省有省承,家有家谱。意义均在于记载其发展的历史,家谱则更具有历史意义的原理。
家谱之大修五十余年,家族人口的日增繁衍兴旺之脉广布,随着人口的增多,多见面不相识,及不知某祖某支者甚多;因此,有必要修续家谱,后世子孙好名祖名宗,知其家族血脉之渊源。
由谱记载,本族历代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了伟大卓越的贡献,在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经济诸多领域人才辈出。出现了一大批忠臣、孝子科学家,这是杨氏的骄傲,这些名人之众为发扬宗家的传统,以启后代光耀门庭,奋发图强,发扬光大。因此,做这些历史的记载是必要的,凡是中华民族的细胞,若每个家庭、家族世代教育子孙,人人爱家,若不爱家岂能爱国乎?
砀郡杨氏望族也,关西夫子之后,唐朝末年六十二世祖‘守立’公,官封唐天都,定居绛州府,大宋建都汴京,邀请六十三世祖业公受聘而归宋,迁居崞县。七十世祖‘沂中’公因金人之乱,公从驾临安,大小二百余战抗金有功,官封太付安郡王,因秦桧卖国通敌所不能容,公愤辞隐居萧、砀杨河集之间八百年矣,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朝虽变化于国运起伏互有盛衰,杨氏子孙一门从不沾染清白家声。永传万世也。  
元之末年遭流贼之乱,杨氏子孙死逃者不可胜数,尤其最可恨者明末年间砀郡县令高小专治余威,忘加八十七世祖化虹公以大逆不道致令迫害杨氏子孙奔走流亡殆尽;族人畏罪匿于异地甚多,分崩离迁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修谱之事无法着手甚难矣。
虽七次修谱外地未闻者甚多。因前朝祸延全族人身死亡者离徙甚众,无法联系,此是外地吾族人失修原因之一也。
清朝末年几经战乱几无宁岁,民不聊生太平天国,洪、杨起义捻军之乱,人民几无生息,杨氏族人奔波四方遑遑不暇。民国之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华烧杀,国民党独裁专政置人民于地狱之中,解放后又逢十年浩劫,幸存的家谱多焚毁,及遗失对祖先无可查考此失续者之二也。
有谱者可续修贯通脉络可辨识支糸,无谱者困难之极。想修谱代远年烟老成凋谢。先人名津大半遗失,无法考证宗糸。又苦经济人多困苦救死不瞻何暇收族,无法续考之三也。
嗟呼!对祖先无法查考,实令后辈顿是慨叹,后世子孙渴望之极,凡天下大事归功于天。我党政策英明,升平盛世修谱之事不容再缓,闷心自问,若再拖延于心不安。现族人都有热情修谱,尊敬祖先,深明大义,深知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先才为人之大道也,修谱的意义人人都应知之。人不可一日不知先人的功德,发扬光大保护万年的光荣,可窥看先人历代的兴衰,每个年代修谱都有历史的背景状况,能对族人研究历史提供史实,俾使后世子孙能将杨氏历史概述,对振兴中华民族建设富强的国家,吾杨氏子孙有责任团结各族人民、各团体为现代化建设使国家繁荣昌盛作出贡献,亦人类之幸福也。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29:42)   回复此贴
  回复: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第 2 楼

今修宗谱为后世子孙昭穆不混宗脉辨明,七次续修外地来续者甚多,一宗一族见面不识如路人也;余自弱冠就志意宗谱,深思熟虑极力考查杨氏家族大合谱50余年矣!过念及此愈来愈觉心伤矣;1982年刘兰芳女士来丰县、砀山倡议老令公支糸昭穆于承;我即约内族慨然续修。我虽年过七旬,但仍不觉年老愿贡献毕业精力,为杨门子孙打下根源。余50年愿望开始行动奋起;远走七十余县境,徒步千余里,倡议七修宗谱;1982年3月开始续修;1984年12月告峻;历经二年九个月完成,宗谱始得于族人同乐于世也。
因七修宗谱在丰县,外地族人未闻者甚多,到萧、永、夏、虞、单各县续修遗漏的杨氏子孙,族人闻此远讯无不欢欣鼓舞,然而几经沧桑的变化,要想修到不遗一户、不漏错一字甚困难也!为了族人始得散而复聚、离而复合,天下大事 均有定理,大木千枝成出一本,巨水亿派同发一源;一兆家室皆一祖也,能听其涣散乎?今联成一谱以尽亲亲宜可不庆哉!
      砀山县城南十里杨庄寨人
      98世 以玺字国珍撰1987年11月

补修宗谱序(山东单县)
我杨氏宗谱失修久矣,搜九十五世祖‘宏菴’公立谱所载:明末年间迁居单县原因未述,今考原谱方知明万历年间昊天不吊凶星将门,八十七世祖‘化虹’公弹丸构祸;满族受抄诛亲朋被连累,为避其祸,我八十七世祖‘顶衡’公之子八十八世祖‘永和’公迁居单县城东陆子楼。先人英灵不泯幸存于此也,后祸平事息永和公之子八十九世祖献棋公又迁居单县城东三十五里处‘老鸹窝’,后又分居杨菜园等村。当时祸逼之下生命难保难顾宗谱。后族人失散流落异地,幸存者彼此信息难通,加之交通不便,经济困难,聚族人续谱难也,九十五世祖‘宏菴’公只得尊祖述立宗谱,承先人之脉,启子孙之序,繁衍至今已一十八世矣。我辈子孙虽多年来屡有溯本求源之意,但却无从着手,深感有愧于先人。
幸今秋砀山南九十八世叔祖‘以玺’字‘国珍’来单县修谱携宗族原谱到我村经查对考实,我先祖原糸天波府谪传子孙,我祖永和公糸八十七世祖顶衡公之子也;此次终于理清宗脉实乃我村杨氏之大事也,同族人无不欢欣鼓舞,于是102世孙‘龙谭’、103世孙‘风光’急召族人议修谱之事。选定执事人员聚资采访,不避高温不惜汗水。历时十余日大功告峻。其间叔祖以玺虽年过七旬但精神焕发,在我村十九日粗茶淡饭、席地自卧、废寝忘食、耐心教诲、亲自动手实乃我辈之长者先人之遗风。
此乃同族之大事,故人人欢欣、家家鼓舞无不为天波府之后世子孙离而复合、散而复聚尽亲上之谊而欢庆不己,今为修谱一聊数言是为序。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30:07)   回复此贴
  回复: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第 3 楼

修宗谱序亳州观堂
我杨氏溯自‘杼’公赐姓以来,沿黄河流域至西而东,分门别户,杨氏子孙几乎遍天下,故以汉、晋、 唐.、宋、 元、明之朝历代多有伟人,其间最著名者; 西汉有三候、 一相、东汉有四太尉、唐朝有丞相、宋朝有业公、明朝有进士公;其清洁忠勇皆超绝一时,不独为国家之幸福,亦后世子孙之荣也.。
杨氏族人承先人之余业,至七十三世祖‘沂中’公之后,住萧县、 砀山杨河集,兢兢业业,至今不下八百余年矣。最可恨者大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秋七月,县令高小专治余威,忘加八十七世‘化虹’公大逆不到,进而迫害杨氏子孙奔走四方,几无定所。九十六世祖‘升’公,由砀山南关避灾荒于亳州西关及夏候巷,祸不单行,乾隆四年、十三年;清代黄河水患频繁,黄河南徙,浩浩荡荡,其势力汹涌,一往无阻。房舍田园一扫而空,九十一世祖父子弟兄数人,为目前的生计,只能二次逃荒,各奔东西(1756年前后),大公、二公弟兄二人落户到观堂集,先群居在观堂南一里杨庄因被火烧了庄现名杨园,后经赵庄户又东迁三里大、小杨庄,三公落户到观堂集东南十二里小杨庄。先人英灵不泯幸存于此也。因明朝祸延全族,及黄水之灾多次逃荒避难,谱之遗失即在于此也。先人屡想修谱,惜无所考,又世乱年荒。清朝末年官脏帝昏,人民及无生息,民革之后,军阀混乱,日本八年侵华烧杀,国共二党的内战,民不聊生,全国人民遭受兵连祸劫元气未复。全国解放以后,又遭四人帮昊天大劫,文革十年动乱平坟烧谱,灭祖乱宗;(1958年大跃进运动由于政治体治不符合国情)集粮米、开大火、集锅铁、大炼钢铁,集男女军事化,一鸡一兔为资本主义冒尖,浮夸风严重造成棵粒不收,还高呼丰产万岁,菜尽粮绝,歌唱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公元1960年赤地千里饿殍尸遍野,父子不相顾妻离子散,人命不保谱何能存也。三中全会力挽狂澜,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不到九年工农大振村旧楼新,衣新人旧,面貌大变,贫困不胫而走,人富了不顾教典忘祖回首忘祖事谱,不暇修已数百年矣。祖伦大乱则长勉不分、无长免称呼、孙重祖名、见面瞠目哽喉,致我堂堂杨府家族,沦落下陷到不成体统,大碍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续宗谱排班字为我杨氏支族有燃眉之急。
含当香烟不泯,今幸而有砀山县南十里杨庄寨,九十八世‘以玺’字‘ 国珍’,族爷捧老谱访我连糸,我欣然拜受,展老谱淆目观看,脉络分明,知始祖于周武王之后,晋襄公之曾孙,谈公之子也!延续繁衍一百一十余世,二千八百余年,其家史悠久于孔、孟、颜、曾之上;人才辈出。西汉有有三候、一相、东汉有四太尉、唐朝有丞相公权、明朝有三阁老、五尚书、封疆大使不下千员。如杨家将金戈铁马光耀史册,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我杨氏子孙融合在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中华里,显知十万万同胞重大义息内争与此同时与御外侮之功不小也,杨氏修谱深感于全国人民之心相同也!
九十八世以玺字国珍倡议补修为国断数百年脉烟巧合成功,而兴奋不已,召集族众世九十八丙全、继增、族爷爷以及九十九世金明、金忠、兄存友等人,议事分工合作,在组长、组众的鼓励和支持下,得九十八世以玺祖爷指导下,足以安慰先祖在天之灵。绍兹来许,下升子孙,无疆之弦也。
谱之新观今则如珠还壁合也!
今追昔岂不快哉,今仰思天下大事,皆共产党政策英明;升平盛世使我杨氏子孙细胞秩序不乱,光荣与日月共存。
此次修补宗谱,以玺族爷在我村十余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收集编序修成,真有先人之遗风也,谱终得于族人同乐于堂也,此是家族中的大事,族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上荣大事告成永传万世也,今为修谱一聊数言。
一0 一世   存才、长英、东平敬选      原著于公元1988年
       东平编辑审校(2002年8月11日)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30:33)   回复此贴
  回复: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第 4 楼

附:《中国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宣传中心会长苏大印老前辈,年谕九旬,于1986年8月帮助东平整理家谱并写了序,《四知堂》简史(略)。
题世纪字:“三三世纪四知堂,历代赤胆保家乡。世经沧桑乡德望,社会发展尽辉煌。”
一. 概论(略)诗曰:大宋时代尽忠心,一建河东扎下根。两狼山前遭厄运,五湖四海血脉存。山西洪桐也在数,经居谯陵立新村。又因杨庄遭火焚,观东赵湖方安身。至今尚有数百载,世代忠良传后人。
二. 引言:
九金存建业,忠厚家道祥。木易常茂盛,文明世永昌。

问我祖先来何方
——洪桐古槐树与中原居民的故事
编前语:
世纪之末,几曾何时,在龙的传人之间曾兴起过一股寻根热;世纪之交,回首千年,苏鲁豫皖的炎黄子孙你可曾想过你的故乡在哪里?记得小时候,我听爷爷讲过,山西……洪桐……大槐树……那是我们的老家!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苏鲁豫皖人虽多,根在洪桐老颧窝”。这是从明朝初期就代代相传在中原地区的民谣。那麽明代为什么要将大量晋民东迁?迁出的山西之民是不是原籍都在洪桐?大槐树和老颧窝在移民中充当什么角色?这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
元帝国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压迫各族人民,为了死中求生,安徽阜阳人刘福通,组织苏鲁豫皖30万人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拼杀,13年后以失败告终;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内讧遂起,先后在晋东、晋北、关中地区展开争夺城地之恶战,后被朱元璋所灭;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驱扩廓帖木儿至蒙古,灭李思齐于关中,据险设防,统一了中国。元末明初这三次兵灾,历时16年,长期战争,不仅军队伤亡惨重,百姓也不得幸免。甚至,在兵荒马乱中,军队无粮,杀老弱为食,以至到处饿殍遍野、白骨累累、赤地千里、不见人烟,加之黄河多次决口和水旱蝗疫天灾,中原百姓已十亡八九,名城扬州仅余18户,山东成武只剩下68个村庄,朱元璋家乡安徽凤阳几乎绝了人烟。
朱元璋在征战中,目睹了苏鲁豫皖地广人稀和晋南地区人稠地狭的局面,时刻想解决这一问题。明王朝建立后,又恰有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上疏提出“均衡人口”建议,于是他立即决定:强迁大量晋民于中原各地,重点充实凤阳地区。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做了皇帝。为了巩固皇位,他派兵“削藩”,危及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藩王”地位。朱棣立即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路杀向应天(南京),烧死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朱棣和朱允爷俩“靖难之役”整整打了四年,使中原特别是北京地区本来就稀少的人口又锐减近半。朱棣迁都北京后,效仿父皇,又将大量晋民迁往北京地区和中原各地。洪武和永乐两帝大迁民持续了50多年,迁民总数以“百万”计。明后各帝也不同规模地将晋民迁往中原以至浙、鄂、甘、陕等地。移民所至,使各地村庄大增,一般地区移民新村为当时当地村庄总数的5倍以上,成武县为12倍,河南大部分地区为19倍,而安徽凤阳几乎全是移民新村。
山西是二山夹一水的地形,铁桶般地坚固。特别是北起石岭关南至黄河北岸的晋南广大地区,当时为元兵名将察罕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父子的根据地,防守严密,统治严厉,战争及少涉及,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又是风调雨顺年景,百姓得以生养繁殖,死亡较少,加之难民大量涌入,形成了人稠地夹之地区。而晋南人稠之最又首推洪桐。因此,洪桐便成为移民重点。
洪桐县位于晋南地区中部,有水陆交通优势,又是明开国大将徐达的行辕后站,驻有大量的官兵,这些都有利于移民工作顺利进行。于是,明朝政府便在洪桐县城北1公里,西临汾河东傍现南同蒲铁路的广济寺设局驻员,并地寺东大槐树下办理移民事务。大槐树处成了明代移民的集散地。据《洪桐县志》记载:广济寺为唐贞观2年(628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侣济济香客不绝;寺东大槐树为汉代栽植,“树身数围,荫遮数庙”,汾河滩上的水鸟——老鹳在树上筑满窝巢,是百里内独有的奇树,树下阳关古道,通达四方。晋升南各州府县被迁之民,必须到大槐树下报到,听候派迁。被迁之民到洪洞集中,又从大槐树下离开家乡,“故土难离”的心情使他们痛心疾首,在踏上“征途”后总是频繁回头张望,但看到的只是古槐树的高大树冠和树上的老鹳窝。因此,他们把入于眼而于脑的“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看成是家乡标志,牢牢地珍藏在记忆里,并传给后人。由于被迁之民绝大多数是农民文盲,不能用文字记载来历,一代口传遗漏,以致把迁移年份、来祖名号、原籍住址忘掉,最后便只剩下“祖先来自洪洞县‘大槐树’老鸛窝”这样一句话了。据统计,成武县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迁晋民建的372个村庄中,记有迁移年份的43个,记有来祖名号的19个,而知道确切原籍住址的只有3个。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31:09)   回复此贴
  回复: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 第 5 楼

洪武迁民开始时,明政府实行强制骗手段。这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晋南曾是元将王保保父子的根据地,居民有对朱元璋之嫌,如不立迁、长必为患;再者,居民“故土难离”的心理,势必给移民工作增加难度。考虑到这些因素,当局同时严令移民的汾州府、辽州府、沁州府、潞州府和平阳府府县衙,统一广帖告示,晓喻乡民:凡不愿移民者,限三日之内到洪洞县城北大槐树下领取免迁证;愿迁者可在家等候。于是,各州府县百姓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争赶于大槐树下,三日之内竞聚集了近20万人。老实的乡民还没回过神来,就被官兵团团包围,强行捆绑,押往200多个州县。
为了安全需要,当时规定:被迁之民,兄弟、同姓、同村不得迁往一县。这就使被迁之民不仅远离故土,更逼他们骨肉分离,各奔东西。原居山西平阳府闻喜县万羊里村的张建埙兄弟3人,于洪武元年(1368)被骗至大槐树下,张建埙被派迁到山东单州单父县,在城北15里处建村张庄(今属单县李新庄乡)垦荒,二弟三弟则分别被派迁到山东曹州府成武县和山东东昌府濮县(今属鄄城县境)定居。有的移民兄长,亲如手足,不忍分离,就抠“点子”钻“空子”。原居洪洞县城北南村张氏3兄弟,离大槐树较近,了解兄弟不迁同县的规定,就分别改为张、邱、李3姓,并谎报了3个村名,(今属桃花寺乡)定居。至今,该村3姓还流传着“邱李张一个娘”的佳话。洪洞被迁之民不仅晋籍,外地流入居民也同样被迁。据巨野县谢集《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先祖安随公,原籍江南集庆(南京),为避战乱,于元至正26年(1366)迁往山西霍州,又于明洪武9年(1376)由洪洞大槐树迁来山东济宁州巨野县定居。谢安随在山西霍州仅留住11个年头。
随着社会逐步稳定,洪武后期和永乐年间(1403—1424)迁民,同开始时相比,气氛缓和,不再捆绑,也允许同村同姓迁往一处,有些“亲情”味了。《明实录》记载:山西移民川资丰厚,路途自由,迁往河北地区的以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定府最多,分布70多县。邯郸县250多个村庄中,有一半是从洪洞府迁去的,几乎都有家谱、碑文可查。北京郊区大兴、顺义一带移民,还常与原籍人员、书信来往,并把新建村庄命名为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赵州营、潞州营、薄州营等等,以纪念故土,不忘祖先。菏泽市袁固堆袁氏家祠石碑上就刻着这样一首诗:“昔日从戒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珠,铭记山西父老情”。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新巡抚张锡銮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当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到洪洞县城时,冀鲁豫皖苏籍官兵,纷纷丢盔弃械奔于大槐树下,折槐枝为香下跪参拜,说是回到老家了,决不伤害祖籍父老,洪洞县数十万百姓免于一场血光之灾。
岁月沧桑,500多年过去了,明代汉植古槐和广济寺院早已被汾河水所毁。古槐东北根孽孽生的第二代古槐也已枯死,1974年被大风折断,政府拨专款整修,打了水泥座,树身用几道铁箍固定,重新树立起来,作为移民见证。如同迁民子孙世代繁衍一样,在第二代古槐的北部,又同根孽生出第三代古槐,现正枝每繁叶茂,茁壮成长。建国后,人民政府在古大槐树处建设了一个占地22公顷的综合性公园——古大槐树公园,园内翠柏绿槐,花草繁茂,整齐清幽,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建造了门楼、牌坊、茶社和围墙,设有专人管理。公园西南部是大门。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飞檐斗拱,匾额诗风,上有洪洞县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书写的“迁民遗址”4个大字。穿过牌坊向北20步,是一座建于1914年的精巧玲珑碑亭,碑亭建在古槐之下,亭中立有“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石碑一座,碑冠在盘龙拱卫中篆书“纪念”2字,碑阳篆刻着“古大槐树处”5个隶书大字,碑阴的碑文,简略记述了明代迁民史实。碑亭稍西南是茶室三间。茶室四柱上书有对联两面副,其一是:“茶可解烦碧乳澄清涌世味,亭堪捷迹绿槐夹道识乡情”;其二是:“香挹行禁留快饮,荫清吉道倚斜阳”;正中楣匾为“饮水思源”。古槐旁还有“荫庇九州”匾坊一座,树后便是祭殿。在这里,每年4月1日至10日举行寻根祭祖节时,全国各地成群结队的槐乡子孙,特别是从各地又辗转到海外的槐乡子孙游子,多身披孝服,手捧灵牌,泪流满面,焚香跪拜,寻根祭祖,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明代洪洞迁民,对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促进文化技术交流,推动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洪洞古槐,作为历史见证者,将世世代代铭记在各地槐乡子孙心中!
        (作者:山东省成武县张楼乡 尉广君 韩玉秋)摘自:2000.1.28.《药都周末》      

作者:219.134.238.* (2007/2/5 18:31:3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4 每页5条 当前1/13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杨氏论坛  执行时间:1,828.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杨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