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源流(十六)---------轶闻趣事(2)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30日 佚名


老牛舐犊

成语老牛舐犊多比喻长辈对晚辈的亲情与关爱。其典源出于关西夫子杨震孙、汉太尉杨彪的一段轶闻。

杨彪子杨修是汉丞相曹操的主簿,因才华过人遭曹操嫉妒杀害。时过境迁,曹操早已忘却此事。一日二人在殿外相遇。曹操见杨彪形容憔悴,关切地问道:"杨公为什么消瘦到如此地步?"杨彪淡然一笑说:"臣下自愧没有金日砷的先见之明,却空怀一腔老牛舐犊之爱罢了".曹操闻言,羞愧难当。

金日砷,字翁叔,是西汉武帝时朝廷大臣。史书记载,金日砷有两个儿子,受武帝宠爱,养在后宫取乐。此二子长大后,行为不轨,在殿前与宫人淫戏被金日砷撞见,因恶其行为丑恶,金日砷便将二子杀死。

杨彪失子之痛何时能消?曹操却那壶不开提那壶,杨彪岂能以好言语对他?一句绵里藏针的话,自然要使曹操面红耳赤了。史书记载曹操听杨彪之言"为之改容",确实是有些道理的。

先知先觉的杨统与杨厚

杨厚是汉时新都(今四川成都一带)人,为西汉天文学家杨硕的后裔。其祖父杨春卿和父亲杨统皆继承先祖遗业,对天文、地理学说很有研究,史称"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杨厚的父亲杨统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还拜同郡郑伯山为师"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使祖辈所传秘方更得以发展完善。

相传有一年,州郡大旱,杨统便运用阴阳之法来消除灾情,使郡界之内果然普降甘霖,而郡界之外地区则滴水未落。知道此郡之内有高人存在,其他州郡的长官都跑来请求帮助,也全都如愿以偿。从此之后,杨统声名大震,朝廷也通过他预测,避免了许多天灾人祸,封他为光禄大夫。杨统还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写成专著两卷,留传后世,而其子杨厚则成为这种专业继承中的佼佼者。

杨厚是杨统续弦妻子所生的儿子,幼时就聪明好学,重义厚道,他发现母亲与父前妻所生的儿子杨博关系不睦,就托病疾不语不食。母亲知道儿子心中所想,便主动亲近杨博,改善关系,恩养加笃,杨厚这才喜笑颜开,使家中生活充满了生气和情趣。杨博后来以德才兼备而成为朝廷命官。

杨厚自小时就子承父业,对天文地理知识兴趣浓厚,深钻细研,取得了很大成就。汉永初二年(公元l08)太白星位置发生变化,并入北斗星行列,洛阳发了大水,久久不退。此时,杨统在朝中任侍中官职,杨厚随父住在京师。朝廷针对这一奇异的天象和洛阳发大水事走访杨统,杨统说自己年纪大了,耳聋眼花,不好再预卜此事,就向朝廷推荐自己的儿子杨厚,说杨厚已初通河图书,如果让他来解释这个问题,也许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朝廷就派中常侍承制去问杨厚,杨厚回答说:"这是因为诸王子都挤在京师,而京师官职的数量、品级又容纳困难,应发遣诸王各还本国,这种现象自然会消除。"朝廷听从了杨厚的建议,太白星很快归位,洛阳的大水也在杨厚预卜的时间内退去。为此,杨厚被任命为中郎官。

一次,邓太后特别召见杨厚,要他从河图书上查看邓骘是不是胜任自己的职务。杨厚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邓骘乃是邓太后的弟弟,邓太后对杨厚的回答很不满意,于是就免去他的官职。杨厚回归故里,专心致志钻研学问,对州郡三公请他辅政的邀请一概不理,即便是公车特征,也拒不应诏。

汉永建二年(公元l26),顺帝刘保特别下诏书并通过郡县官员督促发遣,杨厚迫不得已来到京师,官拜仪郎,后又升迁为侍中。顺帝常召见他,谈论政事。永建四年(公元l28)杨厚上言说:"今年气候反常,定有蝗灾发生,瘟疫流行。"不出杨厚所料,这一年夏季天气寒冷,六个州郡发生了蝗灾,而且有瘟疫流行。由于提前作了准备,这些灾害给州郡造成的损失都减少到最低程度。

此后,杨厚又连连上书,说西北方向有兵侵之气。顺帝这时正准备车驾出巡西北,听了杨厚的劝告,取消了这次行动,并做好加强边防、抵御侵略的准备。果然,阳嘉三年(134)西部羌族贼寇攻陇西、汉阳。接着,在内蒙西北居住的乌桓族也侵攻云中地区,围度辽将军耿晔。多亏朝廷做好了御边的准备,这些战乱很快得到平息。

汉永和元年(公元l37)杨厚再一次上书,说京师洛阳有水患征兆,又潜伏着火患的危机,朝廷三公中当有多人为此事遭免。而且此年还要和蛮夷发生战争。当年夏天,洛阳暴水。蛮夷造反,杀千余人。冬天,承福殿又遭了火灾,太尉庞参等数人被免去职务。

在朝廷任官数年,杨厚以未卜先知的特殊功能为朝廷出谋划策,提出许多消灾避祸的办法,但由于当时宦官专权,杨厚的提议多得不到采纳和重视。只有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梁冀非常看重杨厚的才华,对他预测的事和补救办法深信不疑。他曾派遣手下人以车马珍玩相赠与杨厚谋面。杨厚托病请求退养故乡,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赐以车马钱帛,让他归乡专心修黄老之术、教授门徒。当时到杨厚家求学的弟子多达三千余人。杨厚八十二岁卒于家中,乡人称他为文父,他的弟子为他立庙,后世文人学士常去祭祀。

飞毛腿杨大眼

杨大眼自幼勇猛矫健,跳走如飞,乡邻称他飞毛腿。由于他是妾生,族中宗亲多疏淡他,衣食起居难免饥寒。北魏孝文帝执政的太和年间(公元477-493)以才学列为朝请,即取得参加春秋两季朝拜皇帝的资格。适逢此时,北魏正准备进攻齐国,尚书李冲想在朝士中选拔一些有征战、军事经验和特长的官员,杨大眼毛遂自荐,请求出征,却没有得到李冲的恩准。

杨大眼对自己的落选毫无怨言,也不气馁,他说这是因为尚书不了解他的缘故。于是便请求李冲允许他当场表演一技。

获准后,杨大眼拿出一条三丈长的粗麻绳,将绳的一端系在发髻上,然后飞步快跑。由于他奔跑的速度迅疾,绳子就象飞箭一般悬空平直紧随其后。李冲见状,连连称奇,立即令人骑马去追杨大眼,追了数十里却没能追上,路两边观看表演的人无不惊呼失声。尚书李冲说:"今日真乃开了眼界,我敢说千年万载问也无人见过如此精彩的表演和如此奇异的人才。"随后,便将杨大眼召至军中,委以重任。

北齐画圣杨子华

南北朝时,北齐员外散骑常侍杨子华善画人物及鸟兽。传说他在墙上画了一匹马,夜间四邻皆闻马啮长鸣之声。又传他应邀为一庙堂梁柱画龙,刚放下画笔,庙堂四围忽然问云气聚集,风雨骤作,故时人称为画圣。

杨祥孝行致"三白"之瑞

杨氏越公房分支静恭房裔孙有个叫杨祥的人,满腹经纶,不仕朝廷,隐居醴陵(今湖南醴陵)以耕读为业。其侍奉双亲至诚至孝,乡邻多加赞誉。史书记载其双亲去世后,哀毁泣尽,继之于血,负土筑坟,并于墓旁修筑茅庐,以终其身。传说他的孝行感天动地,致使坟旁生出白芝,坟树栖落白乌,树下穴居白兔,人们都称此事为祥瑞之兆。朝廷知道这件事后,也为杨祥的孝行感动,把杨祥封为至孝公,并赐名木植于墓侧,以表彰他的孝心,弘扬他的孝道。

杨坚奇闻

杨坚为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世孙。传说他的母亲吕氏在生他的前夜,曾梦见腹内苍龙盘踞。杨坚出生后,目如星斗,手有奇纹,细辨为一个王字。父杨忠见其生相奇特,不知将来会成个什么人物,于是就去求教僧人。一位老尼说:"此儿今世贵不可言,但必须离开父母,方能养大,贫尼愿为抚养。"吕氏便把杨坚交给老尼去收养。老尼姑单身住庵,一天出门化缘时将杨坚交给临庵居住的一家妇人照管。邻居的妇人抱着杨坚玩,忽然见他头上生出双角,满身遍起鳞甲,吓得大呼小叫,丢开杨坚,夺门而出。老尼姑正好此时赶回,抱起摔在地上的杨坚说:"实在惋惜,惊我儿迟得几年天下!"数年后,杨坚长大,老尼病故,方回到杨家。周武帝见他相貌魁奇,多次请人为他相面,相者都说他后有大福。一次杨坚在长江上行舟,晚上在船上梦见自己没有左手,醒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天亮时船行到武昌东三十里的地方,见岸上有座寺庙,就登岸拜佛。寺庙狭小且破败不堪,然而寺里的老僧却造诣颇深,在方圆很有名气。杨坚便把梦中的情景告知老僧,老僧听罢连声祝贺说:"恭喜!恭喜!先生梦无左手,实为独拳,独拳者,独权也,先生日后定为天子。"杨坚统一了隋朝天下,登上皇帝宝座,为了感谢僧人的先见之明,便把老僧住过的寺庙改建为吉祥寺。此事也被文人写人《独异志》一书,流传至今。

隋室玉磬

《洽闻记》记述,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四年在一个叫翟泉的地方获得了十四个精美的玉磬,因为玉磬数正好巧合了他称帝以来的年数,文帝认为这是上天对他十四年来励精图治的赏赐,于是对玉磬更是珍爱有加。他还令人把玉磬悬挂在朝堂的墙壁上,以便令文武大臣都记住神明的恩惠,尽心竭力辅佐朝廷。

奇怪的是,玉磬自挂上后,无人时竟不击自鸣,且声音婉转动听,美妙绝伦,朝中皆称奇事。一位老臣对此事颇感蹊跷,就在暗中留意。终于在一次乐声起时,发现有两位身着白袍、鹤发童颜的老者在敲击玉磬,老臣正要上前打招呼,两位老人便隐身不见。老臣将此事晓于文帝,文帝说,天机不可泄露,只愿大隋的事业犹如玉磬的敲击声,悠远绵长。

炀帝死后索宝书

隋炀帝杨广虽然在后人心目中是一个矫恣淫乐、毁隋江山的形象,但他广征博采、精心收藏书史的功绩却也不可磨灭。史载由于他对史籍的偏爱,致使洛阳观文殿宝橱新书堆积如山,而且他令人严加看管,不许一字丢失。

唐高祖李渊称帝的武德四年,李世民领兵攻破洛阳,把观文殿收藏的八千多卷书籍装载好,派兵丁送回京师长安。传说当天晚上,唐兵营中有个叫上官魏的人梦见杨广大声喝叱:"为什么要将我的宝书运往长安?夺朕所爱,咎由自取!"上官魏将梦中的情况告知负责押送书籍的太傅卿宋遵贵,宋遵贵不以为然。他让士兵把装好的书车赶到陕州水陆转运站,装上大船,计划通过漕运运往长安,并以为这样可万无一失。

启船后时间不长,突然一阵狂风掀翻了舟船,八千卷书籍一卷也没能留下,宋遵贵也葬身河底。这天晚上,留在兵营里的上管魏又梦见了炀帝,炀帝高兴地对他说:"朕已全部收回宝书。"上官魏不明故里,几天后方传来书船倾覆的消息。时人对此事颇感奇异,后来此事被宋人写进了《大业拾遗记》一书。

杨德祖仙遇凡八兄

隋太子杨勇的孙子杨德祖,是唐朝侍奉御辇的小官。杨德祖信奉黄老之术,栖心慕道,为延年益寿,炼制金丹,几乎耗尽了全部家当。因为他官职低微,俸禄微薄,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就这样,只要杨德祖手中稍有积蓄,就马上拿去购买炼制仙丹的药物和木炭。

有个叫凡八兄的人,不知他在仙界居何官职,一天忽然来到杨德祖家,谈道家之玄妙,口若悬河。他认为,炼制仙丹,不足为劳,就象咳嗽唾痰那样,非常容易。杨德祖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拜他为师,修炼道家真身。然而凡八兄脾气暴躁,性恣冲淡散逸。白昼游荡,深夜归家。全不在乎京城里的街禁律条。而且嗜酒贪食,令人无法容忍。凡他想吃的木实海鲜。全不管季节时令是否允许,只要想吃,就必须拿到。杨德祖深谙凡八兄的脾气,尽量委曲求全,只要他提出要求,不管自己再作难,也想方设法的去应和他,满足他。就这样,凡八兄在杨德祖家一直住了半年多,炼丹的事只字不提。

一天,凡八兄令杨德祖取鼎、釜、铛、鏊等一些铁制器皿来,全部陈列在药房中,凡八兄亲自一一击碎它们,把铁块累积在一起,加许多木炭,让这些东西在烈火中熔炼。然后又在上面放上十七种散药,于墙角点上灯烛,并扣上药房房门,然后自己和德祖在庭院中散步赏月。夜深了,凡八兄对德祖说:"我本太极仙人,因为你栖心慕道,百折不回,所以前来教化你。值此明月良夜,愿意同我一道出门远游吗?"杨德祖正求之不得,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只是在出门前,他看了看药房,见药房房门依然紧扣如故。

二人相随,漫步行走了二三十里,道路却也平坦。后来在一座山顶上歇息,德祖才觉得有点疲倦。凡八兄说:"我们已在距长安千里之外的地方了,你一定有点累吧?"杨德祖好生奇怪,他承认自己确实累了。凡八兄站起来长啸一声,一只不知名的白兽来到面前。凡八兄让德祖骑上白兽,果然行走如风。过了一会儿,德祖问走了多少路,凡八兄说距离长安八万里之遥。杨德祖没有吱声。他想,早知要出来这么长的时间,这么远的路,实在该给妻儿老小打声招呼。刚这么一想,白兽突然站立不动。凡八兄笑着说:"你果然六根未净,尘缘未了,看来只有靠法力来帮你脱俗了。"于是,凡八兄令白兽送德祖去云宫拜谒解空法师。

眨眼来到云宫,法师请德祖坐定,令青童拿些许金丹给德祖服用。德祖一看那盘里,全是些蛇蝎一类的毒虫,吓得许久不敢睁目。法师又令青童端来玉液,德祖只觉得杯中恶臭难闻,更难下咽。法师摇摇头,就令自兽送德祖还家,这时候,凡八兄不知跑到那儿去了。德祖回到家里,见灯烛依然亮着,观天上星月,也不过夜半时分。

第二天,德祖迸药房一看,只见炉中黄白分明。虽然他想好好地酬谢凡八兄,但凡八兄却杏无踪影。过了许多日子,忽然见凡八兄的仆人挑着箩筐从德祖门上走过,德祖问凡八兄现在何处,仆人说:"师傅在仙府,他让我到尘世走走,说见了奉御,就邀你一同去见他。"于是,德祖就同八兄仆人离家而去,再也没有回来。

破镜重圆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夫妻散而复聚,其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美好事物失而复得的喜庆色彩。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故事是由隋越国公杨素的一段成人之美佳话而来的。

杨素,字处道,在辅佐隋文帝杨坚结束割据,统一天下。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而且文武双全,风流倜傥。在朝野上下都势焰煊赫,颇著声名。

隋开皇九年,杨素与文帝杨坚的两个儿子——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各任元帅,一举攻打陈国,并且俘获了陈后主叔宝的嫔妃、亲戚,其中有陈叔宝的妹妹——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也就是陈国的乐昌公主。

由于杨素破陈有功,加之乐昌公主才色绝代,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府中,赐为杨素小妾。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又贪图乐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宠爱,还为乐昌公主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两心相知,情义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曾流着泪对妻子说:"国已危如累卵,家安能保全,你我分离已成必然。以你这般容貌与才华,国亡后必然会被掠人权豪之家,我们夫妻长久离散,各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梦中神会。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断我们今世的这段情缘,你我今后定会有相见之日。所以,我们应当有个信物,以求日后相认重逢。"说完,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片。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掠进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将你的半片铜镜拿到街市去卖,假若我也幸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去打问你的消息。"一对恩爱夫妻,在国家山河破碎之时,虽然劫后余生,却受尽了离散之苦。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终于赶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吃喝已罢,徐德言向老者讲述一年前破境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颤索索两半铜镜还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声……卖镜老人被他们的夫妻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让他们夫妻早日团圆。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诗这样写道: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更是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府中上下都为徐陈二人破镜重圆和越国公杨素的宽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叹不已。在欢庆与辞别的宴席上,乐昌公主和徐德言各赋诗一首,以抒发对杨素的感激之情。宴罢,夫妻二人携手同归江南故里。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血 兆

隋大业五年,任尚书令的杨素在东都洛阳为自己私造宅院,而且暗中把宅院营造成皇宫的规模。即将竣工时,杨素请精通阴阳学的卫尉少卿萧吉为他择良辰吉日以举行乔迁之喜。萧吉对杨素利用职权挥霍百姓血汗早就深怀不满,也知道杨素的所作所为不会有好结果,他有意提醒杨素检点自己的行为,便赠书一卷给杨素。杨素打开书一看,书中全讲的是如何处理死丧之事,心中又惧又恨,立即在庭前将书焚毁。

杨素的宅第内建有沉香堂,作工极尽考究且装饰豪华精美。建成初,闭门三日,不许人人。后来按择定的吉日打开堂门,见室内四壁粉墙朱红连片,如用鲜血涂抹,并且地面上也血迹斑斑,腥气熏人。杨素又惊又怕,时间不长便饮鸩身亡。

又传,隋大业九年,杨素长子杨玄感的庭院中,无缘无故血洒遍地。杨玄感想起父亲死前的血兆,心中惊惧不定。后果然在举兵反叛时,兵败被诛。这几件事还被文人写进了《广古今五行论》一书。

疯颠隐士杨伯丑

杨氏后裔中有个叫杨伯丑的人,早年在华山隐居,对易经颇有研究。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征诏他入朝辅政,他对所有人不分尊卑贵贱,直呼姓名。朝臣都卑夷他不懂礼数,但又无法与他计较。文帝召见与之交谈,他一言不发。文帝赐他朝服,他扔在朝堂脱身而去。整日披头散发,游行街里,狂放不羁。

当时,有个叫张永乐的人常在街市摆摊卜卦,杨伯丑就随着他走街串巷。张永乐在为人算卦时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杨伯丑稍加分析,便真相大白。张永乐常嗟叹在这方面自已不如杨伯丑。

有时,杨伯丑也自摆摊点为人占卜。有个人的儿子走失了,来请杨伯丑帮忙。杨伯丑占了一卦说:"你儿子在怀远坊南门东路的北边,有个穿着黑色衣裙的妇人抱着他,你可去认领。"那个人急忙赶到杨伯丑所说的地方,果然找回了儿子。

一次,有一家人丢失了黄金数两,丈夫怀疑妻子有异心,盗去黄金,要将妻子逐出家门,妻子称冤来求杨伯丑。杨伯丑为她占卜,说金子还在,并请那妇人把家人一一唤到杨伯丑面前,然后指着一个家人说:"把偷主人的金子乖乖交出来。"那个家人红着脸招认了盗金的经过,并认罪拿出了黄金。

隋将军许知常来问杨伯丑自己前途吉凶,杨伯丑对他说,你近来不要到东北方向去出公差,若追不得已要去东北,应办完公事立即回来,否则,杨素要斩你的头。时间不长,隋文帝就命令许知常去到汉王杨谅府中当差。许知常刚去不久,隋文帝驾崩,太子杨广即位,杨谅举兵造反,许知常逃回京都。杨素过去就和许知常不睦,早就想借机会除去许知常,但知杨谅造反时许知常并没有参与,就只好放过许知常,许知常便因杨伯丑的指点而留下了一条性命。

有人丢失了一匹马,来请杨伯丑算卦,适逢皇太子召杨伯丑进宫,杨伯丑在路上碰见他立即为其占了一卦说:"我不便对你说马在那儿,你去西市东壁门南第三个店铺为我买点鱼片即可得马。"失马的人按照杨伯丑的要求去西市找那个卖鱼的店铺,到那儿时间不长,见一人牵马从店门前走过,此马正是自己丢失的那匹。

崖州的州官曾敬献一颗很大的珍珠给朝廷,可送珠的使者却暗地换了假珠献给皇帝。皇帝对此心生怀疑,便召杨伯丑进宫以问其事。杨伯丑占卜后说:"敬献之物出自水中,质圆而色光,是大珠也,今为人所隐。"并道出了隐珠者的姓名和容貌。皇帝依照杨柏丑所说,把此人召来只几句责训,此人就供认不讳,并交出了珍珠。皇帝对杨伯丑的占卜之灵甚感奇异,就赐给他二十匹锦帛。

国子祭酒(官名)何妥拜访杨伯丑,与杨伯丑谈论易经。听了何妥的言论,杨伯丑悠然而笑说:"为什么要用郑玄、王弼的见解呢?"于是便向何妥谈了自己对易经的看法,其见解新颖而深奥,有人问他的奇术是从那儿学的。他说:"在华山金天洞中。我的见解是受羲皇的指教,其理可包罗万物,自然不能与一般易论同日而语,神仙的旨意怎么可随意猜测呢?"总之杨伯丑对易经的研究和运用,在当时当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都称他为活神仙,并把他的生平事迹写进了史书。

杨子阳家中奇事

华阴有个叫杨子阳的人,心底善良,接济街邻不惜余力。有一天,他听见院内地底下有奇怪的声响,用铁锹挖掘,得到了一只玉雕的小猪。玉猪约一尺多长,色泽圆润,雕工精美,杨子阳一家非常珍爱。奇怪的是,自得了这只玉猪后,他家的屋梁上会自动流下谷米,且昼夜不息。杨子阳拿谷米去接济穷人,但始终保守着这个秘密。如此三十年,谷米不复流,可又有一条数尺长的青蛇缠绕在房梁上,蛇粪落下后常变成碎银。

杨子阳有了谷米和银子,成为当地的富绅,他把银子造成银器,以高价出售给四方商贾,然而凡买他银器的人,拿到家后银器都变成了粪土,甚至家遭灭顶之灾。

杨真伯月夜遇仙女

华阴有个叫杨真伯的人,自小颇负文才,整日沉湎书史,日以继夜,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父母怕他爱书成癖累坏了身体,就千方百计地去阻止他,有时夺去他照亮的灯烛,有时藏匿了他正读的诗书。杨真伯很伤脑筋,只好逃避家中的束缚,到洞庭湖畔租屋居住,安心静气、自由自在地干他想干的事情。

传说一年中秋节晚上,杨真伯正在灯下读书,忽然有人在窗外叩击窗棂。杨真伯当时陶醉在诗书里没有听见,那人竟推开房门自己走了进来,杨真伯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戴双环的青衣女子。女子说:"我家姑娘在这个幽静隐秘的地方住的时间很久了,她服气茹芝,修炼道家真经,又常在洞庭云水问往来。知君近来居此,骨气清静,品行端正而心生爱慕,因此愿与君成为知交,今夜相聚以诉衷情。"杨真伯不明个中情由,无言以对,那女子言罢悄然离去。

三更时分,杨真伯听见户外一阵环佩叮当,且异香芳馥,紧扣的房门不推自开,青衣女子进门禀报她家姑娘来了。只见那女郎年方二八,朱唇微启,头戴碧云凤翼冠,身穿云霞日月衣,花容月貌,光彩照人,一走进门,就落落大方依案而坐。杨真伯不知是福是祸,头也不抬,依然埋头书案攻读诗书。那女郎看杨真伯没有搭理她的意思,就从书案拿过砚台,青衣女子连忙磨墨铺笺,女郎未加思索就挥洒自如地写了数行,然后告辞离去。杨真伯起身一看,锦笺上原来是一首诗:

君子竞执逆,无由达诚素。

明月海上山,秋风独归去。

杨真伯看出诗中表达了女郎由于和自己没有交谈所留下的遗憾,也悔恨自己没有问明女郎是谁,住在那里。后来他把所得到的诗拿给朋友看,朋友说,女郎肯定是洞庭湖中的仙女。于是这段奇遇就被文人们写进史书流传下来。

铜盘美馔

越公房子孙杨惜,字遵彦,小名秦王。儿童时神情木讷,口齿不清,但风度深沉,举止庄重。六岁时开始读史,十一岁就熟谙《诗经》《易经》《左氏春秋》。杨惜幼年丧母,曾到舅父源子恭家与舅父对饮,源子恭问杨倍近来读了些什么书,杨惜答:"诵诗".源子恭说:"读没读《渭阳》那首呢?"《渭阳》为《诗经》中的一首,诗日:我送舅氏,日到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即描写晋公子重耳与舅舅分别时的情景。听了舅父的问话,想到诗中的意境,感叹自己失母的裴哀,杨情号泣感噎,源子恭也不免跟着伤怀欹欷,酒也喝不成了,只好撤去杯盏。源子恭后来对杨惜的父亲杨津说:"都说秦王反应迟钝,从今后当刮目相看。"

杨惜一门四世同居,家境极其隆盛,弟兄就学者三十余人。学堂庭院中有一檫树,果实落地,众弟兄都去争抢,唯倍颓然独坐。适逢其叔父杨伟来学馆,看见这种情况,感慨地对宾客说:"此儿恬淡充实,有我家风。"杨氏室内有竹林,杨伟就在竹林边修一屋,让杨惜住在其中读书,还经常以铜盘盛着美馔佳肴以供杨惜食用,他的意图是用对杨惜的特殊待遇来激励鞭策其他子侄发奋读书。他常对子侄们讲:"汝辈但能如遵彦谨慎,自会得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杨惜的堂兄 杨昱也对杨惜相当器重,曾对人说:"此儿乳牙未落,已是我家龙文,更十岁后,当求之千里外。"杨昱曾与十余人赋诗,情一览之后,便能背诵,一句也没有遗失。及长大后,果然如父兄所期盼的那样,善谈吐,音嘹亮,风神俊悟,容止可观,时人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为前程远大,必为国家栋梁之才


分享按钮>>杨氏源流(十五)-------轶闻趣事(1)
>>杨氏源流(十七)---------轶闻趣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