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源流(十二)---------旷世精英(9)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30日 佚名


杨凝式

杨凝式(公元873-954),华阴人,五代书法家。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于唐昭宗年间登进士第,任秘书郎。后梁为考工员外郎,后唐为兵部侍郎,后晋为太子少保,后汉为太子太保,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自晋迄周,朝廷皆以元老大臣优礼之。

其父杨涉,为唐末宰相。时朱温篡唐自立,涉欲将传国玺交朱,年轻的凝式谏父说:"大人为宰相,而国家至此,不能说没有你的责任。而你还要把天子印绶交给他人,以保富贵,难道不想想千载之后人们将怎样评论你?"杨涉闻言大骇,说:"你这话是要引来灭族之祸的啊!"凝式亦恐事泄肇祸,从此佯疯自晦。时人以其行止纵诞狂逸,故称其"杨风子".一次遇急务入衙,家人为其赶紧准备车马,他犹恐去迟,自己却柱着拐杖一颠一颠地朝前跑,街邻们望着他的背影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一年冬天将至,家里却还无钱添置衣被。有一好友来洛阳看望他,赠以绵五十两、绢百端,他却全部让人作成绵袜施给了寺院的僧尼,其家虽号寒啼饥,而他却象无事人一样。当地官员闻其事,乃制衣送米到家中。凝式笑着对家人说:"我固知留守(地方官)必见朋也".凝式其貌不扬(形貌寝悦,腰大于身),且佯狂之迹甚著,然精神颖悟,俊才耆德,大为时辈所推崇。凝式善于文藻,长于歌诗,诗风清丽可喜,亦多杂以诙谐。凝式更善书法,尤工行草。其居洛阳十年,多遨游佛道祠观,遇山水胜概,辄留连赏咏,顾视行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以至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记殆遍。其书宗师欧阳询、颜真卿,笔势雄杰,纵放不羁,变化多姿,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北宋书家多受他的影响。欧阳修尝跋其字以谓:五代之间有一杨凝式"书名皆为一时之绝后",苏轼称他为"书之豪杰",米芾赞其字"天真烂漫",更有论者谓其书自颜真卿后一人而已。存世书迹有草书《古意帖》、正书《韭花帖》、行书《乞花帖》及《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等,刻本有《步虚词》等。

杨昭俭

杨昭俭(公元902——977),字仲宝,京兆长安人,杨震第二十四代孙。曾祖父杨嗣复,唐门下侍郎、吏部尚书。祖父杨授,唐刑部尚书。父杨景,梁左谏议大夫。

杨昭俭在少年时就聪明俊秀,后唐长兴中年(公元932)登进士第,入仕成德军节度推官。历任镇、魏掌书记,拜左拾遗、直史馆,与中书舍人张昭远等共同修编《明宗实录》。该书写成后,迁任殿中侍御史。

后晋天福初年(公元936),杨昭俭改任礼部员外郎。后晋高祖石敬瑭命宰相冯道为契丹册礼使,以杨昭俭为副使,授职方员外郎,不久加官虞部郎中,又以本官知制诰。一个月内,接连升官三次,在当时很受赞誉。后来又出任荆南高从海生辰国信使,赐以金紫。出使回朝后,拜昭俭为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

当时骄将张彦泽镇守泾原,暴杀从事张式,朝廷没有给其加罪。杨昭俭与刑部郎中李涛、谏议大夫郑受益上书指出不给其治罪的危害,要求朝廷对张彦泽依法治罪,但他们的奏疏没有被采纳。当时适逢皇帝准许朝臣随时上奏,杨昭俭于是再上书说:"天子君临四海,日理万机之事,勉励忠谏之臣,以补疏漏。如今虽然设有谏臣,但言路不通,治病救人的良言美语传不到皇上耳中,而奸佞之徒却充斥宫中。御史台纪纲之府,专管弹劾纠察事务,有冤的人当然应当昭雪,而危害国家的蛀虫也应当治罪。陛下执政以来,宽仁太甚,徒置两司,形同虚设,致使节度骄漫侮辱朝廷章法,杀害朝廷官吏,受害者开始诉冤于宫禁内庭,而最后反送给陷害人的节使,陛下为了苟安,宽容暴横,这怎么能使冤案平反昭雪,请陛下明断,诛杀张彦泽以谢军吏".从此以后,权臣们非常忌恨昭俭,借他不参加晋祖丧事为由,使有司追查而停职。

不久朝廷又起用杨昭俭为河南少尹,改任秘书少监,并让他再次兼任中书舍人。当时,河南数郡河岸决堤,大量征发丁夫,杨昭俭率领部下,与洪水作斗争,修复了河堤,治住了水害。晋少主非常高兴,下诏令立碑记其事。昭俭上表谏道:"陛下刻石记功,不如降哀痛之诏;用文章颂美,不为颁罪己之文。"昭俭语言十分恳切,少主又感叹又赞赏。周世宗很爱昭俭的才能,又召他为翰林学士,一年以后,改任御史中丞。后来,因审讯犯人失当,与知杂御史赵砺、侍御史张纠并出为武胜军节度行军司马。

宋开宝二年(公元969),杨昭俭入朝为太子詹事,以眼疾求退。开宝六年(公元973),因年老要求以工部尚书退职归居。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任昭俭为礼部尚书。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去世,时年七十六岁。

杨昭俭,仪表风度俱美,善谈论名理,在晋作官,忠诚耿直,很有名望。然而喜欢讽刺毁谤他人,执政的大臣们都害怕遭他毁谤非议,因此多违心地与他交好。

杨 业

杨业(公元932——986),原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今陕西神木)人,又载并州太原人,杨震第二十九代孙。父杨信,为汉麟州刺史。杨业年幼时,豪爽侠义,善骑射,爱打猎,每次狩猎比他人收获都多。他曾经给他的徒弟说:"我将来当了将军,用兵打仗也如同鹰犬逐雉兔一样。"他二十岁时在刘崇部下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善战而驰名。他多次被拜为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称"无敌".宋太宗赵光义征太原,素闻杨业大名,曾派人请他到宋作官。后来,北周与宋作战,处境甚危,杨业劝其主刘继元降宋,以保生聚。刘继元降宋后,太宗派遣中使召见杨业,见后十分高兴,即拜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回朝后,授杨业为郑州刺史。太宗因杨业长期以来镇守边戎,对边境上的事情非常熟悉,就又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太宗密封囊装,赐予甚厚。当时适逢契丹入侵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关北口,从敌军背后朝南攻击,致使契丹大败而逃。他以此功被封为云州观察使,仍兼郑州、代州职务。从此以后,契丹人看见杨业的旌旗即行退去。由于杨业在边陲名声过大,所以主管戍边的将军都很妒忌他,有的偷偷给皇帝上书,造谣诽谤他,太宗看后不予理睬,将奏章封存并送给杨业阅知。

雍熙三年(公元986),大兵北伐,太宗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杨业作为副职,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优,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监护其军。诸军接连攻下云、应、寰、朔四州,大军停留在桑干河,只有曹彬出师不利,各路军马班师返回,潘美等军回归代州。

不久,太宗下诏迁云、应、寰、朔四州民人到内地安置,令潘美等以所部之兵护送百姓内迁。当时,契丹国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暗地里率领十万兵马夺取寰州。杨业对潘美说:"如今辽兵人多势众,不可与战。朝廷让我们向内地迁移四州百姓,如果领兵出大石路,应先派遣人秘密告知云、朔二州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时候,令云州百姓先出,我们的军队停留在应州,契丹必来侵犯,这时立即令朔州百姓出城,直入石碣谷。派遣强弩手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授助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无一失。"王优提出反对意见说:"领数万精兵竟然如此怯懦,如果从雁门北川中走,我们敲着锣打着鼓去。"刘文裕也赞成王优的意见。杨业说:"不行,这样做必然失败。"王优说:"君侯历来号称无敌,今见敌就找借口不出战,是不是还有别有意图?"杨业说:"杨业并非怕死,只是现在这个时间出战对我军不利,只能是多死伤士卒而收不到功效。今天你们责备我杨业怕死,我当率先迎敌。"将要出战,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此行必不利。杨业是太原降将,按分上说应当死。皇上不杀我,宠以连帅,授以兵柄,我并非放纵敌人不打,只是想伺机进攻,以立尺寸之功报效朝廷之恩。今天诸君责备杨业怕敌避敌,杨业当先死于敌。"并指着陈家谷口说:"诸君于此地布置步兵强弩,作为左右翼给以援助,等我转战到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全军覆没矣。"潘美当即与王优领麾下兵布阵于谷口。自寅时(早3-5时)至巳时(上午9-11时),未见杨业军到,王优就派人登托罗台眺望,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当即领兵离开谷口,潘美制止不住,于是沿着交河西向南行二十里。一会儿,听说杨业战败,潘美当即领麾下兵退回。杨业力战,自上午至天黑,果然战至谷口,望见无人接应,即抚胸大哭。再率领帐下兵士力战,身上负伤数十处,士卒死伤殆尽,杨业仍杀死敌人数十百人,战马重伤不能前进,于是被契丹所擒,其子杨延玉也死于阵中。杨业大声长叹说:"皇上待我特别优厚,期待我讨贼捍边给以回报,而我反为奸臣所逼迫,致使王师遭受败绩,我还有何面目活在人世呢!"于是三日不食而死。

太宗听到杨业死亡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很快就下诏说: "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颦而思将帅。尽力死敌, 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 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焱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 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 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 军王诜除名,发配金州。刘文裕除名,发配登州。"杨业虽然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但忠烈武勇,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共苦。代州以北,条件艰苦,气候寒冷,人多穿毡毛衣服,而杨业却不知寒冷坐在露天处理军队事务,身边不生火,跟随他的人几乎都冻僵了,而杨业仍然心情愉快,面无寒色。他为政简易,对下有恩,所以士卒都喜欢为他做事。朔州之败,麾下尚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手下的将士皆感激而不肯离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敌数十人,矢尽而死,其余的将士也都战死了,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听到了这件事的人,无不为杨业的英雄气概哭泣流泪。杨业死后,朝廷将其子杨延朗录为崇仪副使,次子杨延浦、杨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缳、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杨延昭

杨延昭(公元958-1014)北宋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杨业长子,本名延朗。宋真宗赵恒尊道士赵玄朗为"圣祖",大中祥符五年(公元l012)闰十月下诏:"圣祖名讳不得斥犯",延朗因犯圣主讳而更名延昭。延昭幼时沉默寡言,与儿童玩耍时,多以军阵的形式游戏。杨业曾经说:"此儿类我。"杨业每次打仗出征,延昭必要跟随。太平兴国中期(公元980),延昭被任命为补供奉官。杨业攻打应、朔四州时,延昭为该军先锋,在朔州城下作战时被流矢射穿臂膀,依然骁勇异常,以崇仪副使出任景州行政长官。当时,江淮一带农业严重歉收,皇帝任命延昭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又改崇仪使、知定远军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公元999)冬,契丹侵扰边境,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将城围困数日。契丹每次攻城,众心皆甚危惧,延昭将城中丁壮全部召集起来,登上城陴(女墙),戴上器甲日夜护守。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延昭令兵士提水灌于城上,即刻冻结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军队于是溃退,延昭缴获镫甲兵仗甚多,以此功被封为莫州刺史。那时,真宗车驾停在大名府,傅潜握重兵屯驻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次请求增兵出战,傅潜不许。后来傅潜被治罪,皇帝令延昭代傅潜职务,对敌作战,指挥得当。皇帝十分高兴,指着延昭对诸王说:"延昭父杨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于是厚赐延昭,令其返回。这年冬天,契丹南侵,延昭伏精锐军士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到了山西,伏兵齐出,契丹军大败,生俘其将,将首级函献朝廷,以此功延昭被封为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皇帝对宰相说:"杨嗣和延昭,出类拔萃,以忠勇报效国家,朝廷妒忌的人很多,朕力为包庇,以及于此。"咸平五年(公平l002),契丹侵犯保州,延昭与杨嗣出兵援助,还未将军阵布置好,即遭到契丹军的袭击,军士死伤大半。朝廷命李继宣、王汀代行他俩职务,令他俩回朝,听候治罪。皇帝说:"杨嗣等人历来以勇猛著称,将收其后效。"即赦免其罪。咸平六年夏,契丹又一次侵犯望都,李继宣见敌来犯,心里害怕,不敢进击,于是被免去职务,皇上再次启用延昭为都巡检使,又迁任宁边军部署。

景德元年(公元l004年),皇帝诏令给延昭增兵至万人,如果契丹侵犯边境,则让延昭屯兵静安军之东,令莫州部署石普屯马村西以护屯田,斩断黑卢口、万年桥敌骑奔冲之路,会同诸路兵将以犄角之势追袭敌军,令魏能、张凝、田敏出奇兵牵制敌军。延昭上言:"契丹驻兵澶渊,我军出兵征讨,北去有千里之遥,且长途跋涉,人马俱乏,就是多去军兵,也不易取胜,且契丹骠掠,全部采用骑兵。对付这种敌人的最好办法是整编军队,扼其要路,将来犯之敌予以歼灭。这样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之。"奏人,不上报,延昭于是率兵到辽境,破古城,俘获甚众。

后来宋辽讲和,真宗挑选边州宋臣,御笔录出,送宰相观看,命杨延昭任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景德二年(公元1005),真宗鉴于延昭长期守边,十分劳苦,于是给其进职为本州防御使,不久又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延昭在屯所九年,不问吏事,军中公文、诉讼等全让小校周正处治,因此常被周正欺谝,因缘为奸。皇帝知道后,对延昭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责令周正回营。大中祥符七年(公元l014),杨延昭去世,时年五十七岁。

杨延昭智勇善战,所得俸禄和赐赏全都用来犒劳军士,从不顾家。出入乘骑很不讲究,如同小校一样。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与敌作战,必身先士卒,行阵克捷,将功劳记在下人身上。因此,大家都乐意为他出力。在边防二十多年,契丹惧怕,视为"杨六郎".去世后,皇帝甚为悲痛,派遣中使护灵柩归朝。河朔一带百姓看见延昭灵柩,没有不哭泣流泪的。皇帝录其三子为官


分享按钮>>杨氏源流(十一)--------旷世精英(8)
>>杨氏源流(十三)-----旷世精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