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名人(32)续资治通鉴----宋纪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26日 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 起柔兆敦牂七月,尽强圉协洽四月,凡十月。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高丽国王王楷称籓于金。辽故将小呼鲁攻破麟州,知建宁砦杨震死之。怀德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占城国王杨卜麻叠加检校太傅;大同军节度使、检校司空真腊国王金裒宾深,怀远军节度使、检校司空阇婆国王悉里地茶兰固野,并加检校司徒;皆用南郊恩也。牛皋在此,尔辈何为见侵!”乃展帜示之,金兵失色。皋舞槊径前,金兵疑有伏,即奔溃,皋率骑追之,金兵自相践死,馀皆遁去。时淮西宣抚使刘光世亦遣统制官靳赛

川陕宣抚司统制官杨从仪败敌于腊家城。

辛酉,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建武军节度使、江西兵马副总管杨惟忠卒杨惟忠,环州(今甘肃环县)人 

【宋纪一百十一】起玄黓困敦五月,尽十二月,凡八月。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壬子,一一三二年)

中国古籍全录

  五月,庚申朔,日北至,祀皇地祇于天庆观之望祭殿,始用牲玉。

杨文 贵州遵义人,抗蒙名将。

  播州杨氏地方政权的第十五代统治者,播州安抚使杨价之子,其父去世后,世袭其职。杨文留心文治,注重教化。主要功绩在于继承其父遗志,积极从事抗击蒙古军南进的斗争,先后六次派出播州军队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与蒙古军队作战。南宋绍定年间,蒙古军进入川北,杨文加紧练兵。嘉熙年间,蒙古军进逼长江,四川制置副使、渝州知府彭大雅请播州土司出兵抗击。杨文命副将率军万人赴石洞峡击退蒙古军,因功授武德郎、阀门批侯之职。不久,受诏主播州,晋升武功大夫、阁人宣赞舍人,随即致书四川制置使余玠,陈述防止蒙古军南下的上中下三条策略并提醒余价,蒙古军可能诱和西边土著部落南下云南,进而东取广西,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余玠赞其所论,其后战势发展果如所言。

  淳祐八年(1248年),蒙古大将秃懑率军绕出四川宋境,试图从羌人部落中寻路南下攻击大理,实施第一次大迂回,余玠知道蒙军战略迂回对宋军的不利,于是也果断连派两路宋军西征,出国境越过大雪山前后截击蒙军,杨文派士兵五千配合俞兴部,由碉门(四川泸定县北)出雪外(大雪山),与蒙古军大战于马鞍山,播军三战三捷,擒蒙古军大将秃懑于大渡河,杨文因功升左卫大将军。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余玠北伐汉中时,杨文派部将赵寅带精兵五千随余玠北伐汉中,三战于西县(今四川沔西县),“播军贾勇先登,俘获颇众”。朝廷升播州威军为御前军,给五军统帅印。

  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蒙古军铁骑火鲁赤围攻嘉定(四川乐山)杨文派总管田万带兵五千,间道赴之,夜济嘉江,屯万山,以劲弩射敌,蒙古军不支,解嘉定围,加授有武大夫之职。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5年),蒙古军由乌蒙(今云南昭通)渡马湖(今屏山)入宣化(今四川宜宾县西),杨文派其弟大声提步骑五千赴敌,九战九捷,并俘敌将阿里等人。宝祐五年,蒙古军由云南进攻播州。杨文请准于朝,诏节度使吕文德同往罗氏鬼国,说服酋长共同抵御。因屡建战功,晋升中亮大夫、合州防御使等职,食邑七百户,获准于“播州雄威军”前加“御前”二字。

  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杨文发兵支援钓鱼城(四川合江),解钓鱼城围。宋理宗景定年间(公元1260年),杨文派兵协同刘雄飞、夏贵收复江安州(今四川江安)。后来,杨文还继续派兵与蒙古军战斗,直到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去世。



  辛酉,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建武军节度使、江西兵马副总管杨惟忠卒。

  惟忠之讨赵进也,即军中得疾,还洪州,一日死。安抚大使李回收其军隶本司,以统制官傅选、胡友所部四千人为前后军,又命亲卫大夫、鼎州团练使祁超将馀兵五千充本司统制。


  惟忠起行间,兼长战守,宣、政间,在陕西,颇有威名;及从帝至东南,官崇志满,不肯尽力,声誉日衰。薨年六十六,后谥恭勇。

杨从仪,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字子和,陕西凤翔县天兴人,出身农家,家贫未能上学,及中年,金兵侵宋,徽、钦二帝被掳,国难当头,他毅然参军,投奔西北战场抗金著名将领吴玠、吴璘兄弟部下,他们凭借秦岭天然屏障,多次打退敌兵,与金兵对峙40余年,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

  杨从仪屡立战功,由普通士卒逐步升为和州防御使,赐爵安康郡开国侯。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征战沙场四十余年的杨从仪退休,因故乡被金兵所占(当时以留坝县柴关岭为军事分界线)而居住在城固县安乐乡水北村(今宝山镇丁家村)。他身退心不退,仍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率领当地群众兴修水利,裁弯取直,挖高填低,疏通淤塞多年的张良渠;同时在汉代已修水堰的基础上,“截湑水中流,垒石为堰”,扩大水流量,使干渠水流淌40里不枯竭,灌溉城固、洋县农田二万多亩,百姓大得惠利。杨从仪自赋诗云:拆屋变成河,恩多怨亦多;当知千载后,恩怨俱消磨。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78岁的杨将军病逝,就地安葬,人们感恩,每年清明为其墓冢培土植树。今日墓高近五米、长八米、宽六米,座北朝南,古树多株,墓前石碑二通,一通为南宋乾道五年刻立的“杨从仪墓志铭”,另一通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为缅怀其功,当地人为其修了祭祠,至今称“杨爷祠”、称墓“杨爷坟”、称堰“杨填堰”、称其吃斋念佛之地“杨侯禅院”,以此纪念,代代相传

三十五岁的杨从仪奋然从家乡宝鸡凤翔县天兴村投身于吴玠军中参战抗金,他先后率军保泾源、战渭南、夺和尚原、守绕凤关,又袭取陈仓,镇守梁洋,屡建奇功,先后被朝廷封为陆部将,武备郎,武德大夫,开州刺史、秦凤路兵马督监、洋州(今汉中),知府马步军副总管等职。在镇守梁洋期间,杨从仪就看中了黄沙这块风水宝地,他决心效诸葛亮之法在黄沙屯田务农,解决军需粮草,稳定居民生活。于是,他先后采取了淘汰军队冗员来节省军费和“治农先治水”的措施,派守将杨政历时十八年治理汉江水患,“修筑长堤以拒洪涝,整治堰渠以灌嫁禾”。接着,又在黄沙等地增置军队营田四十四屯,派军队开拓耕种,使民力减省、军食充足,公私以济,军民皆喜。十八年中,杨从仪的措施不但根除了汉江水患,在开拓营田中,又连年粮食丰收增产,百姓安居乐业,杨从仪这位身居高位的军事将领与黄沙一带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杨从仪的业绩,受到了朝廷的褒奖,孝宗赵瑗诏授他“正侍大夫,赐爵安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三月二十八日,杨从仪卒于官位,享年七十八岁,葬于城固县安乐乡水北村其生祠之侧。《宋史·杨从仪传》称其“知义之贵,居高位不以其贵骄人,徇国而不徇私,怀义而不怀利”。

杨端者,唐末应募击南诏(大理),唐亡不得归,遂据播州(今遵义县),形成为一支地方势力,至是附于前蜀王氏。其后人杨昭无子,纳杨延昭孙杨贵迁为己子(贵迁之父充广,杨延昭之子充广),故播州之主杨昭以后皆杨延昭后人。
1035年(景佑二年)
广东、广西诸族叛,川黔诸族多应之。宋发兵讨定。
杨充广约于此时受命出巡广西、贵州,与播州杨昭通谱。昭无子,充广缀己子贵迁为之后,自此而后,守播州者即为杨业后人
1074年(熙宁七年)
是时,统播州者为杨光震。光震,贵迁之子
1096年(绍圣三年)
是时,统播州者为杨光震子杨文广(与杨延昭子同名),讨叛,怀服,疆土日广,卒年卅六,子惟聪
1113年(政和三年)
时播州杨惟聪主州事。惟聪,杨贵迁之二世孙,而杨业五世孙也。
1125年(宣和七年)
杨惟聪卒,子杨选嗣领播州。
1155年(绍兴廿五年)
播州杨选死后,子杨轸继位。州治原在白锦堡,轸迁之于堡北廿里穆家川,是即今日之遵义市。
1206年(宋开禧二年,元太祖元年)
播州杨轸死后,弟轼主州。轼卒,子杨粲继位
1220年(宋嘉庆十三年,元太祖十五年)
杨粲征乌蛮韦氏部落,至于滇地(今川南马湖),辟地七百里。杨氏守播州十四世,至此益大,川蜀流民多归之。官至忠州防御使,封武毅侯。卒,子价嗣。
1240年(宋嘉熙四年,元太宗十二年)
杨价卒,子杨文总播州军政,统兵援重庆,逐元军出川。以功,加武功大夫,领雄威军都统制
1265年(宋咸淳元年,元至元二年)
杨文卒,赠金州观察使。子杨邦宪继为雄威军统制、播州沿边安抚使。杨文及其父价,皆南宋后期名将,为政治宽简,治兵严整,故播州地区兵民之盛为西南之冠。乌江两岸诸族皆畏而服之,巴、蜀、荆、湘流民亦皆视为安避之所。黔地山僻,所以繁兴,杨氏开辟与有力焉。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据播州(即今遵义)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南侵攻占潼关,入据陕西后,四川宣抚使吴曦谋反,叛国投金。次年正月,自立“蜀王”,当了金人的儿皇帝。杨粲以强烈的爱国热忱谴责吴曦投降分裂的行径,决定率师讨伐,播军正欲启行,吴曦已被处死于兴元伪宫。杨粲为支持抗金战争,向朝廷贡战马300匹,黄白金银上万两,“以助国用”,同时建言朝廷乘胜“大举北伐,以雪先耻”。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为继续支持抗金之战,粲“输马三百于蜀帅,蜀帅以闻,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趁国事动荡之秋,大量侵占“公家田”,粲提兵讨伐,“斩永忠,归其田”。播州杨氏家族从北宋起就发生争权夺地的内乱,粲之族弟杨焕居于“下杨”之地,撕毁“摒弃干戈”的协议,“违盟抄掠界上”,百姓蒙难。粲“遣兵诛之”,将杨焕掠夺的土地和租赋尽数归还珍州,并用武力统一了下杨之地,结束了播州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后来“南平闽酋伟桂弑父自立”,粲出兵镇压,“败其众于滇池(今四川会理),斩首数千级,辟地七百里,获牛羊铠仗各以千计”。在多次对外战争中,杨粲以“卫道”为旗号,凭借武力行兼并扩张之实,掠夺大量财富和农奴,扩大播州版图,因而后世史家评说,播州传至粲,“封疆始大”。

  杨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资”著称,史籍说他“性孝友、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由于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对内政策,不事苛求勒派,播州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他继承其祖杨选、其父杨轼“结庐养士”、“留意艺文”的传统,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肇修郡之儒学、琳宫、梵刹、桥道”,众多学者、僧人、道士在播州传播学术和宗教,各得其所。《杨文神道碑》称赞杨粲:“士类羽流,皆称其喜儒而好礼,乐善而种德。”他倡导推行的文治,使播州这南荒之地加速了文明进程。“子孙绳绳善继,尊尚伊洛之学;言行相顾,一如邹鲁之俗”,播州“土俗大变”,出现了“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杨粲是开创“播州盛世”的英伟人物,他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大力振武治军,实施耕战政策,组织训练了一支“寓兵于农”的地方武装。对播民实行亦农亦兵,“且耕且战,得富国强兵之策”。这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劲旅,在数次内外征战中十分骁勇,所攻必克,军威镇慑邻境,大大加强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他的后世子孙继承发扬了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术,在杨价、杨文治播时,为抗击蒙元,保家卫国,播州雄威军驰骋西南战场,在多次远征作战中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朝廷誉为“国之藩屏”。

  晚年,杨粲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总结毕生统治经验,作《家训十条》,并刻石以示子孙。文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10条家训,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杨粲卒于宋绍定年间,官终武翼大夫。因子孙在抗金战争中报效疆场,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并“赐庙忠烈,封威毅侯”。


分享按钮>>杨姓名人(31)宋史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第一百八十
>>杨姓名人(33):元史卷一百六十一 列传第四十八